近日,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宣布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方式实现战略重组,这一消息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。作为国产算力产业链的核心企业,中科曙光在高端计算、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领域深耕多年,海光信息则凭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技术占据国产CPU市场重要地位。此次合并不仅标志着两家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,更预示着中国科技产业在自主可控趋势下,正加速构建从芯片到系统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。
产业链整合:强链补链,构建国产算力底座
银河证券分析指出,此次重组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“芯片+服务器+云计算”的全产业链贯通。海光信息作为国产CPU领域的领军企业,其芯片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金融、电信等关键行业,而中科曙光在服务器研发、数据中心建设及超算领域具备深厚积累。通过合并,双方将打破技术壁垒,形成“芯片设计—整机制造—系统集成—云服务”的垂直整合能力。
具体而言,海光信息的高端芯片可直供中科曙光服务器产品线,缩短供应链周期并降低成本;中科曙光的系统集成经验则能反向优化海光芯片与操作系统、数据库等软件的适配性,加速国产算力方案的商业化落地。这种深度协同将有效解决国产算力产业链“卡脖子”环节,例如在AI训练场景中,海光DCU芯片与中科曙光液冷服务器的结合,可显著提升算力密度与能效比,满足大模型时代对高效计算基础设施的需求。
规模效应释放:业务协同增厚利润空间
合并后,新实体将覆盖芯片、服务器、存储、云计算等全栈业务,形成年营收超百亿的产业巨头。规模效应的释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采购成本优化:通过集中采购芯片、内存等核心元器件,议价能力大幅提升;
研发资源整合:双方技术团队可聚焦共性技术攻关,避免重复投入;
市场渠道共享:中科曙光在政府、科研领域的客户基础与海光信息在金融、能源行业的布局形成互补,快速扩大市场份额。
财务层面,中信建投测算,合并后毛利率有望提升3-5个百分点,主要得益于高毛利芯片业务与中科曙光系统集成业务的融合。例如,海光信息2024年毛利率达58%,而中科曙光服务器业务毛利率约25%,通过芯片自供可显著降低后者成本。此外,双方在信创市场的协同效应将加速国产替代进程,预计未来三年营收复合增速有望突破25%。
生态壁垒构建:技术协同驱动产业升级
此次合并更深层的战略意义在于构建国产算力生态的“护城河”。中科曙光参股的海光信息已加入龙芯生态联盟、光合组织等多个国产软硬件生态体系,其CPU兼容x86指令集的特性,使得中科曙光服务器能够无缝对接主流应用软件。合并后,双方可共同推进“芯片-操作系统-中间件-应用”的生态适配,例如:
AI场景落地:海光DCU芯片与中科曙光AI算力平台结合,可提供从训练到推理的全流程解决方案。
东数西算布局:中科曙光在西部数据中心的建设经验与海光低功耗芯片技术协同,助力绿色算力网络建设
行业信创突破:在金融、交通等领域,双方可联合推出“芯片+服务器+行业应用”的一体化方案,加速国产化替代。
战略卡位:自主可控趋势下的必然选择
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背景下,此次合并恰逢其时。一方面,美国对高端芯片的出口管制持续升级,倒逼国产算力产业链加速整合;另一方面,AI大模型、智能计算等新兴需求爆发,要求国产算力提供更高效、安全的解决方案。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的合并,正是响应“安全与发展并重”的国家战略,通过资源整合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算力巨头。